园林植物栽培
位置:江苏自考网 > 模拟试题 > 农学类 > 园林植物栽培

2018年自考《园林植物栽培》习题及答案

时间:2022-03-01来源:江苏自考网

  一、选择题

  1、哪种肥料可以用作种肥( )。

  A、硫酸铵 B、过磷酸钙

  C、硝酸铵 D、碳酸氢铵

  2、菌根是植物根与( )共生的现象。

  A、真菌 B、细菌 C、细菌和真菌

  3、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属( )。

  A、共生关系 B、寄生关系 C、附生关系

  4、哪种肥料容易吸湿和爆炸( )。

  A、硝酸铵 B、氯化铵

  C、硫酸铵 D、碳酸氢铵

  5、用高锰酸钾进行土壤消毒时,一般使用的浓度为( )。

  A、0.1%-0.5% B、1%-1.5% C、2% D、2.5%

  6、决定合理施肥量的因素是( )。

  A、苗木对养分的吸收量 B、土壤中养分的含量

  C、肥料本身的性质和成分

  7、苗圃育苗哪种土壤质地最好( )。

  A、壤土 B、沙壤 C、沙土 D、粘土

  8、苗木生长后期追施( )。

  A、磷酸二氢钾 B、硝酸铵 C、 尿素 D、硫酸铵

  9、肥料的三要素是指( )。

  A、氮、磷、钾 B、硼、磷、钾 C、氮、硼、磷 D、氮、硼、硫

  10、酸性土一般用( )中和。

  A、石灰 B、石膏 C、 硫磺 D、硫酸

  11、粘土具有( )。

  A、蓄水性 B、保肥性 C、通气性 D、透水性

  12、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有( )。

  A、中耕松土 B、客土法 C、生物还田法 D、引洪法

  13、土壤良好结构的培育可采用( ),使“土肥相融”。

  A、施用有机肥 B、合理耕作 C、应用结构改良剂D、灌水

  14、根外追肥在不产生肥害的情况下,应适当提高溶液的浓度是( )。

  A. 大量元素喷施浓度0.2—2% ;微量元素:0.01—0.2%

  B. 大量元素喷施浓度0.01—2% ;微量元素:0.1—0.2%

  C. 大量元素喷施浓度0.02—5% ;微量元素:0.01—0.5%

  D. 大量元素喷施浓度2—10% ;微量元素:1—5%

  15、森林土壤有机质来源于( )。

  A、森林凋落物 B、土壤微生物

  C、矿物岩石分解 D、土壤动物残体

  16、根系吸收养分最多的部位在根的( )。

  A:根冠区 B:分生区 C: 伸长区 D:根毛区

  17、土壤养分主要来源于( )。

  A、森林凋落物 B、矿物岩石分解

  C、施肥 D、生物固氮

  18、碳酸氢铵不宜作( )施用。

  A、 追肥 B、种肥 C、基肥 D、根外喷雾

  19、尿素可以作( )施用。

  A、 追肥 B、种肥 C、基肥 D、根外喷雾

  20、土壤的保肥性与土壤中( )有关。

  A、有机质含量 B、土壤质地

  C、土壤反应 D、盐基饱和度

  21、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可产生( )。

  A、无机养分 B、腐殖质

  C、简单有机物 D、无机胶体

  22、氮肥施用后易产生( )损失。

  A、固定 B、淋失 C、挥发 D、反硝化

  23、与凋落物的分解快慢有关的因子包括( )。

  A、森林类型及其立地条件 B、凋落物的化学成分 C、土壤生物的活动

  24、土粒分级大致可分为( )。

  A、石砾、沙粒、粉粒和黏粒四种基本粒级。 B、固相、液相、气相三相物质。

  C、沙土、壤土、黏土 D、团粒、块状、片状、核状

  25、土壤酸碱性的改良原则是( )。

  A、石灰改酸、石膏改碱、中和施肥。 B、石灰改碱、石膏改酸、中和施肥。

  C、施用有机无机肥 D、合理耕作,酸碱中和施肥

  26、硫酸钾长期施用对土壤的影响为( )。

  A:土壤酸化 B:土壤板结 C:无影响 D:A+B

  27、下列何种畜禽粪属于冷性厩肥( )。

  A:马粪 B:牛粪 C:羊粪 D:鸡粪

  28、下列肥料适宜做种肥施用的是( )。

  A:尿素 B:过磷酸钙 C:磷矿粉 D:氯化铵

  29、腐熟的人粪尿只能和( )混合。

  A:石灰 B:氯化钾 C:草木灰 D:钙镁磷肥

  30、硫酸铵长期施用对土壤的影响为( )。

  A:土壤酸化 B:土壤板结 C:无影响 D:A+B

  31、下列肥料中属于生理碱性肥料的是( )_

  A:氯化钾 B:氯化铵 C:硝酸铵 D:硝酸钠 E:硫酸铵

  二、判断题

  1. ( )土壤四大肥力因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

  2. ( )土壤四大肥力的相互作用包括协调与制约,需要人工调控。

  3. ( )土壤肥力包括自然肥力、人工肥力和二者相结合形成的经济肥力。

  4. ( )土壤四大肥力中的营养因素是指养分、热量。

  5. (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同时不断地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6. ( ) 固相物质主要包括矿物质和有机物。

  7. ( )土壤有机质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8. ( )土壤中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四大因子不断变化,又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协调。

  9. ( )沙土类常称为“冷性土”,黏土类常称“热性土”。

  10. ( )砂性土壤质地疏松通气好温度高湿度低属于“热土”宜用冷性肥料。

  11. ( )土壤中的水分是固定不变的。

  12. ( )对植物生长来说微量元素可有可无。

  13. ( )硫酸铵能与石灰,草木灰等碱性肥料同时混合使用,可以充分发挥氨的作用。

  氮肥有无机氮肥和有机氮肥之分,一般来说,无机氮肥不能和碱性肥料混和使用。

  有些肥料混合后会引起养分损失和有效性降低,这些肥料则不可以混合。例如,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肥料混合,像硫酸铵、硝酸铵、碳酸氢铵不能与石灰、草木灰、钙镁磷肥混合,否则易引起氨的挥发,降低肥效。

  过磷酸钙不能与石灰,草木灰等碱性肥料混合,以免水溶性磷转化为难容性磷,使磷肥的有效性降低,难容性磷肥不能与碱性肥料混合,如磷矿粉不能与石灰、石灰氮、草木灰等碱性肥料混合,因为磷矿粉中的磷是难容性化合物磷酸三钙,施入土壤后,靠土壤中的酸和根系分泌出来的酸来提高其溶解度,若与碱性肥料混合,则更难为作物吸收利用:过磷酸钙不能与碳酸氢铵混合,否则会引起水溶性磷的降低和加速氨的挥发。

  14. ( )菌根是细菌和植物根共生形成的。

  15. ( )菌肥中含有大量的营养元素。

  生物肥料是菌而不是肥,因为它本身并不含有植物生长发育需要的营养元素,而只是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在土壤中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改善作物的营养条件。

  16. ( )草木灰是有机完全肥料。

  17. ( )矿质态养分能被植物直接吸收。

  植物(生物)从环境中可以直接吸收的矿质元素及化合物。

  18. ( )矿物基石是土壤养分的基本来源,植物凋落物是土壤养分的重要来源。

  19. ( )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包括铁、锰、铜、锌、硼、钼。

  20. ( )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肥力高。

  21. ( )土壤腐殖质可改善土壤的物理状况。

  22. ( )土壤质地越粘重保肥性越强。

  23. ( )微生物肥料是一种辅助肥料,本身不含各种营养元素。

  24. ( )人粪尿是含氮量较高的速效有机肥料,应腐熟后施用。

  25. ( )钾肥深施、集中施用,与氮、磷肥配合施用是提高其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26. ( )厩肥必须充分腐熟后才能施用。

  27. 施用硝态氮可抑制植物对Ca、Mg、K等阳离子的吸收。 ( )

  28. 最小养分律中的最小养分是指土壤中养分含量的绝对数量最小的那种养分元素。

  29. ( )P37

  30. 硫酸铵是生理酸性肥料,最适合与钙镁磷肥混合施用。 ( )

  31. 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的生理和营养功能各不相同,因此,它们对

  32. 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性也各不相同。 ( )

  三、简答题

  1、栽培基质应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2、列举出几种常用栽培基质成分及比例。

  3、合理施肥应遵循什么原则?

  一、选择题

  1、( B ) 2、( A ) 3、( A ) 4、( A )

  5、( A ) 6、( A ) 7、 A ) 8、( A )

  9、( A ) 10、( A ) 11、( B ) 12、( B )

  13、( B ) 14、( A ) 15、(ABD ) 16、(D)

  17、( C ) 18、( B ) 19、( ACD ) 20、( B )

  21、( A ) 22、( C ) 23、( ABC ) 24、( A )

  25、( A ) 26、( D) 27、(B ) 28、(A)

  29、(B ) 30、(D ) 31、(D)

  二、判断题

  1. ( T ) 2. ( T ) 3. ( T ) 4. ( F )

  5. ( T ) 6. ( T ) 7. ( T ) 8. ( T )

  9. ( F ) 10. ( T ) 11. ( F ) 12. ( F )

  14. ( F ) 15. ( F ) 16. (F ) 17. ( T )

  18. ( T ) 19. ( T ) 20. ( T ) 21. ( T )

  22. ( T ) 23. ( T ) 24. ( T ) 25. ( T )

  26. ( T ) 27. ( F ) 28.P37 30. ( F ) 32. ( F )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