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
位置:江苏自考网 > 模拟试题 > 文学类 > 农业经济学

2022年自考《农业经济学》章节试题及答案7-1

时间:2022-05-19来源:江苏自考网

1.何谓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有哪些特殊性?

答:农业劳动力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农业劳动的特殊性:(1)农业劳动在时间上具有强烈的季节性;

(2)农业劳动在空间上具有较大的分散性和地域性;

(3)农业劳动内容的多样性;

(4)农业劳动成果的最后决定性及不稳定性。

2.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答:(1)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会逐步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比重逐步下降。

(2)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的快慢,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农业相对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

(3)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呈现出两个阶段的变化趋势:第一阶段是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增加,相对比重(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下降;第二阶段是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量与相对比重同时下降。

3.农业劳动转移的主要理论模式有哪些?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一)刘易斯模式:

(1)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

(2)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

(3)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

(4)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

(5)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二)拉尼斯—费模式:

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阶段;第二阶段(粮食短缺点出现后),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小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阶段;第三阶段(商业化农业后),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阶段。

(三)托达罗模式:

(1)促使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力量,是比较收益与成本的理性的经济考虑,这种考虑包括心理因素。

(2)使人们做出流入城市决策的,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收入城乡差异。

(3)农业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

(4)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

(四)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

人口迁移是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一种力量是原住地的推动力或称排斥力,如迁出地缺少就业机会、农作物收成不好、社会关系不和、居住环境恶劣等因素都属于推力;另一种力量是迁入地的拉力或称吸引力,如公共设施较好、气候好、收入高、文化氛围好等,则是拉力。

(五)吉佛的引力理论

引力理论探讨了人口迁移量与迁入地、迁出地两个地域的人口规模及距离有明显的联系,迁移量与两地人口规模成正比,与其距离成反比。理论的实质是:人口迁移的方向是从低工资到高工资的地方,从劳动力过剩的地方到劳动力不足的地方。乡城人口迁移的动机决定于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人口就越多;距离越短,流入的量就越大。

(六)舒尔茨和夏斯达的成本收益理论:

人口迁移的成本收益理论将收益定义为迁移者预期到迁入地会取得比现在多的收益。成本包括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货币成本是交通、住宅、食物等方面增加的支出,非货币成本包括迁移时减少的收入以及心理成本等。只有迁移的收益大于成本,人们才做出迁移决策。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