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温病学》模拟试题:第七章
时间:2022-03-16来源:江苏自考网
一名词解释
1.暑风2暑温3暑穄4暑厥5暑病
二填空题
1.暑为——之气,叶天士说“——”是暑温的发病特点。
2.暑温过程中可出现——,——,内传心营,引起闭窍动风的病理变化。
3.张风逵提出的暑病治则是“——,——,——,——”
4.吴鞠通《温病条辨》认为热与温搏而为暑,且降暑病之偏热者另立名为“——”
5.暑温是感受——而引起的一种——。
6.喻嘉言认为暑病概属——,而非——所致
7.暑热病邪侵犯人体,发病多——,而无——过程
8.暑伤津气,治宜——,——,治宜王氏清暑益气汤。
9.暑伤心肾,治宜——,——,方用连梅汤
10.夏月猝然昏倒,不知人事,身热肢厥,气粗如喘,牙尖微紧,舌绛脉数是——的特点
三选择题
A型题
1.确立“暑温”病名的医家是()
A.王肯堂
B.喻嘉言
C.吴鞠通
D.王安道
E.叶天士
2暑温临床特点,下列说明中哪项提法欠妥()
A.发病急骤
B.初起即见壮热,烦渴,汗多等气分证候
C.病机传变迅速
D.易耗燥伤津
E.多见闭窍动风之变
3下列哪项不属于暑温病的诊断要点()
A.多发生于夏暑当令之时
B.初起即见壮热,烦渴,汗多,脉洪大等气分热盛症状
C.易耗伤肺胃之阴
D.病程中变化较快,可有化火,生痰,生风等病理变化
E.可见挟湿之候
4暑温,初起的治法多是()
A.解表法
B.清气法
C.开窍法
D.化湿法
E.凉血法
5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敛酸泄,不必用下。”是那位医家所说()
A.张锡纯
B.张山雷
C.张风逵
D.陈平伯
E.王孟英
6“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语出()
A.张风逵
B.王纶
C.吴鞠通
D.李东垣
E.以上都不是
7壮热面赤,背微恶寒,头痛头晕,心烦气粗,汗多口渴,舌红,苔黄燥,脉洪大而芤。治宜()
A.白虎加苍术汤
B.白虎加人参汤
C.白虎汤加金银花、鲜石斛、芦根
D.王氏清暑益气汤
E.竹叶石膏汤
8暑温,证见身热息高,心烦溺赤,口渴自汗,肢倦神疲,脉虚无力,其药应选()
A.人参、麦冬、五味子
B.西洋参、麦冬、石斛、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
C.人参、麦冬、石斛、木瓜、生甘草、生谷芽、鲜莲子
D.人参、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E.生石膏。知母、玄参生地、麦冬
9生脉散除下列哪一项外均不可用()
A.阳明热盛,津气受伤证
B.暑热内郁,津气俱伤证
C.暑伤津气,津气欲脱
D.邪恋气分,战汗脉伏证
E.暑病汗多,病邪未尽证
10暑伤肺络可称为()
A.暑风
B.暑厥
C.暑瘵
D.暑秽
E.冒暑
B型题
A.阳明气分热盛
B.阳明暑热,太阴湿困
C.阳明暑热,津气受伤
D.暑热稍退,津气俱伤
E.暑热虽退,津气欲脱
11夏天,证见身热息高,心烦溺黄,口渴自汗,肢倦神疲,脉虚无力,其病机为()
12夏天,证见壮热面赤,背微恶寒,头痛且晕,心烦气粗,汗多口渴,舌红,苔黄燥,脉洪大而芤,其病机为()
A.骤然咯血,衄血,咳嗽气粗,灼热烦渴
B.灼热,四肢抽搐,牙关紧闭,神迷不清
C.猝然晕倒,昏不知人,身热肢厥,气粗如喘
D.夏月受邪,寒热汗出,头晕咳嗽,苔薄微腻
E.头痛而胀,胸脘痞闷,烦躁呕恶,肌肤热有汗或神昏
13暑瘵的主要见症是()
14暑风的主要见症是()
15暑厥的主要见症是()
A.暑风
B.暑厥
C.暑瘵
D.冒暑
E.暑秽
16心营热盛引动肝风称为()
17暑入心营称为()
A.心热烦躁,消渴不已
B.灼热烦渴,骤然咯血
C.灼热,四肢抽搐
D.灼热烦躁,夜寐不安
E.灼热躁扰,斑疹吐衄
18暑伤心肾的主要见症是()
19暑热动风的主要见症是()
20暑入血分的主要见症是()
C型题
A.里热自发
B.时令之邪引发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21暑温发病是因()
22春温发病是因(0
23伏暑发病是因()
A.有邪
B.无邪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24暑温,津气欲脱,只有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应用生脉散()
25暑温,暑伤津气,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应用清暑益气汤
A.灼热烦渴,咳嗽,苔黄,脉数
B.骤然咯血咳嗽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26暑瘵见有()
27热邪壅肺见有()
A.心烦,身热
B.心烦,消渴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28热久灼阳,水不济火,可见()
29火亢阴虚可见()
K型题
30暑温与伏暑的鉴别主要依据()
1)起病的缓急
2)湿热的偏重
3)初起病在气分
4)发病的季节
31暑温暑入阳明可见()
1)壮热,面赤
2)齿燥,苔黄
3)汗多,背微恶寒
4)心烦,口渴
32以下哪几项不符合暑温津气欲脱的证候()
1)身热下降
2)汗出不止
3)脉象散大
4)烦渴喘咳
33男,36岁,农民,夏令炎暑中午时分,忙于割谷,猝然昏倒在田间,不知人事,身热肢厥,气粗如喘,即送医院,其救治选用()
1).安宫牛黄丸
2)羚角钩藤汤
3)针刺人中,十宣,曲泽,合谷
4)止痉散
34灼热,斑疹密布紫黑,神昏谵妄,抽搐,喉间痰声漉漉,舌绛苔焦者,其病机是()
1)热毒燔灼血分
2)热陷心包
3)动风迫血
4)气血两燔
四鉴别题
1.暑温和暑湿有何区别?
2.暑温和中暑有何区别?
五问答题
1.怎样理解治暑“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
2.暑温的发病特点有哪些?
3.暑温的致病因素何在?
4.试述暑病的病机特点?
5.简述暑温辨证要点?
6.试比较黄连阿胶汤证与连梅汤证之异同?
六病案分析
郭某,女,11月,因发热六天,咳嗽伴气促,于1978年8月6日入院。;
患儿于六天前开始发热,咳嗽,无吐无泻,在当地大对卫生站治疗经用青链霉素每天肌注两次,治疗三天未效而收入公社卫生院住院
入院时记录:患儿体温38.5度,(腋下)发育营养均较差,两肺有干湿罗音,检查血象:白细胞总数8000个/mm3分类:中性52淋巴48 X光胸透意见:双下肺炎(中医四诊未有记载)
入院后,用多种西药抗生素,激素等治疗一周多,发热不退,咳嗽未减,病情加重,遂请中医会诊。
会诊时见:;发热,(体温39度)有汗,但汗液不多,咳嗽,渴声低微,略喘,口渴,食欲差,神疲,面色晄白,睡时露睛,啼哭时涕泪俱少,四肢不温,大便烂夹有奶渣,小便色黄,短,臭,唇淡红,舌苔薄白而干,,指纹淡紫,脉细数无力
一名词解释
1.又名暑痫,因暑热亢盛引动肝风而出现痉厥抽搐者
2.夏季感受暑热病邪,起病即以壮热,烦渴,汗多,脉洪数等气分热盛证候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热病
3.是夏季感受暑热而骤然咯血咳嗽,状似痨瘵故曰暑瘵
4.暑热病邪直犯心包,起病即见昏厥者,谓之暑厥
5.泛指夏天感受暑热邪气而发生的多种急性热病。常见暑病如中暑,伤暑,暑风,暑厥,暑痫等。在清代以前没有暑温病名,故统称暑病
二填空题
1.火热夏暑发自阳明
2.化火生痰生风
3.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
4.暑温
5.暑热病邪急性外感热病
6.新感伏寒化热
7.径入气分卫分
8.清热涤暑敛气生津
9.清心泻火滋肾养阴
10.暑厥
三选择题
四鉴别题
1.暑温,暑湿虽同发于夏至,但暑湿初起以寒热,身痛等邪郁卫表的证候主要表现,气分病变部位较广泛,可郁在少阳,或困阻中焦,或弥漫三焦,均有不同程度的脘痞,呕恶,苔腻等湿邪内蕴症状,虽有暑伤津气证候,但不及暑温明显。暑温初起多径入气分而无卫分过程。邪在气分时常出现“暑伤津气”或“津气欲脱”等证。气分不解则可传入营血而出现“气营两燔”“热灼营阴”“热陷心包”及“热盛动血”等证。暑温和暑湿不同病理过程皆因暑热病邪是否兼挟湿挟而别。
2.中暑亦是夏季常见暑病,由卒中暑热病邪或感受暑湿秽浊之气所致,以陡然昏倒,不醒人事或突然烦躁神昏为主要表现。本病和暑温之暑入心营证颇为相似。两者区别在于中暑乃突发神昏肢厥,经妥善处理,神志较易苏醒;暑温之暑入心营,多为暑热病邪由气分深入所致,神昏不如中暑陡然,其恢复亦较困难。
五问答题
1.“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概括指出暑温邪在气分,见阳明热盛者,治宜辛寒清气泄热涤暑,方用辛凉重剂白虎汤,即所谓“首用辛凉”若阳明之邪不解,进一步耗伤人体津液,而见暑热伤津者,治宜甘寒之剂以清热生津,方取王氏清暑益气汤等,即所谓“继用甘寒”若暑热虽去而津气欲脱,治宜甘酸化阴敛津固脱,方如生脉散;若暑热久羁,伤及肾者,又当以泄热合酸甘敛津,方如连梅汤,即所谓“再用酸泄酸敛”
2.本病发病有严格的季节性,多发生于夏暑当令时,起病急骤,多经入阳明气分,故有“夏暑发自阳明”之说。病机传变迅速,最易伤津耗气。且多闭窍动风之变
3暑热病邪侵入人体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夏季气候炎热,极易产生暑热病邪,侵袭人体而发为本病;若烈日暴晒,高温作业过久,炎热气候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就会发生中暑;;有由于夏季雨湿较多,或因天暑下逼,地暑上蒸,暑湿二邪易于相合为患而成暑温挟湿之证。此外,由于炎暑亢盛,贪凉饮冷亦为之常情,若乘凉饮冷太过,暑热之邪易为寒邪所遏,而为暑兼寒湿之证。
暑热病邪虽为导致暑温病的主要原因,但人体正气不足则是导致外邪侵袭而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因夏季暑气当令,气候炎热,人若正气素亏,或因劳倦太过耗伤津气,则暑热之邪便可乘虚而入而发病。可见,本病的致病因素内因为正气不足,外因为暑热病邪这两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
4病邪的火热性质,决定了暑温的病机特点。表现在:
1)病理发展以热盛为关键,易耗伤津气。暑热阳邪,证见热盛乃势之必然,热盛不仅直接灼耗津液,且可迫津外泄而汗出,促使津伤益甚;暑热为壮火,壮火食气而气伤,汗出而气随津泄,更増耗气。
2)暑热易入心伤肝灼肺,暑与心火同气,同气相求,故易入心;热盛生风而伤肝;热火刑金而灼肺。因此临床可见营血热盛,窍闭神昏,动风痉厥或络伤咯血诸证。
5暑温病情重笃,传变迅速,危急症象每易发生,必须抓住辨证要点,准确诊断和治疗。其辨证要点为:
1)密切观察热象变化,尤以发热为主。本病如高热持续,神昏痉厥等危重症势所难免;而若高热突降,甚则低于正常,乃正气溃散之象,行将转致脱亡。
2)详审气阴损伤程度。暑热易于耗气伤阴,气阴伤损,抗邪能力下降,其病转甚,汗出口渴程度及舌象脉象改变是辨别的重要指征。大汗渴饮,舌干脉弱已是气阴受伤之象;及至大汗不止,消渴不已,甚或渴不消水,舌光干绛,脉虚细数,为气阴伤损已极严重;进而则转气阴脱亡。
3)早期发现动风闭脱先兆。暑温证见窍闭动风卫暑急重,及至厥脱,更难挽救。因此,必须早期发现,预先防止。若高热而静卧嗜睡或心烦恍惚者,窍闭将至;若头痛剧烈,呕逆频繁,躁动不宁者,行将动风,而体温突降或肢厥转甚,汗出不止,血压下降,每成厥脱。
6黄连阿胶汤证与连梅汤证均系心肾不交,水火不济所致,部位同在心肾,但二者主症不同,故治法亦异。黄连阿胶汤证之主症为心烦不得卧,即以失眠为主,此因本证失旺阴伤,邪热扰心所致,故黄连,黄芩同用,以加强泄火之力;而连梅汤证之主症为消渴不已,其邪热较之上方证弱而阴伤显著之故,因此,生地、麦冬、乌梅与黄连同用,侧重酸苦泄热,酸甘化阴而生津止渴。
六病案分析
诊断:暑温
辨证;暑热犯肺,气阴两伤
分析:本病例起病8月初,正值盛夏炎热之时,感受暑热病邪而致暑温。暑热犯肺燔灼气分,故见高热,口渴,小便黄短而臭,舌苔黄干,脉数等气分热盛之象。热郁于脉,肺失肃降则见咳喘。暑易耗气伤津,而致气阴两伤,神疲,睡时露睛,咳声低微,四肢不温,面色晄白,纳差,便溏夹有奶渣,唇舌淡,指纹紫,脉虚无力皆气虚之候,口干渴,汗少,涕泪少,舌干,乃津液耗伤之据。患儿年幼体弱,感受暑热,更易致津气耗伤,本例乃暑热犯肺,暑伤津气之证候。
治则:益气生津,清暑涤热
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
太子参10g石斛10g麦冬10g知母10g石膏15g(先煎)花粉12g茯苓10g芦根15g沙参12g竹叶10g每日一剂,分多次服
- 上一篇:自考《温病学》模拟试题:第六章
- 下一篇:自考《温病学》模拟试题:第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