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自考《社会学概论》模拟试题五答案
时间:2022-03-04来源:江苏自考网
一、单选题(共 30 题,共 30 分)
1、【考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答案:D
解析:本题为识记型知识点。本书赞同德国社会学家格奥尔格•齐美尔的观点,即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ABC 为干扰项,本题选择 D。拓展:孔德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的科学,涂尔干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事实的科学,韦伯认为社会学是研
究社会行动的科学,索罗金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关系的科学等。
2、【考点】科学管理理论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根据表格中关键词可清晰区分其他选项,可知答案选择 D。3、【考点】新中国成立以来五次大规模的社会流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过大规模社会流动的次数,共有五次:
4、【考点】权变理论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约翰·摩尔斯和杰伊·洛斯奇提出的组织管理理论:
D 选项为误导选项,根据表格中关键词可清晰区分其他选项,可知答案选择 A。
5、【考点】文化冲突
答案:D
解析:文化冲突是指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文化震惊是指 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迷惑、混乱与心 理上的震撼。文化采借,又译为文化杂交,是指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 元素或文化集丛,融入本文化的过程。B 选项为干扰项,本题选择 D。
6、【考点】主文化和亚文化答案:D
解析:本题为识记型知识点。亚文化是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地区、某一 群体特有的文化。ABC 为干扰项,本题选择 D。拓展:主文化,又称主流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统治集团倡导,并被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的文化。
7、【考点】奥古斯特·孔德答案:B
解析:本题为识记型知识点。“秩序”和“进步”是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是社会学研究的两大主题。ACD 为干扰项,本题选择 B。拓展:孔德把社会学区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个部分。(1)社会静力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基本秩序的。(2)社会动力学 则综合研究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即社会进步。
8、【考点】什么是文化自觉答案:D
解析:D 选项:“文化自觉”是费孝通提出的。他提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A 选项:吴文藻等大力倡导功能主义学派的理论和方法的社区研究,并为完善这种社区研究方法进行了许多理论上的探讨。B 选项:1935 年孙本文著的《社会学原理》被民国政府教育部列为部颁教材。C 选项:李达认为,社会学的使命“在于发现社会组织之核心,探求社会进化之方向,明示社会改造之方针”。综上可知,本题选择 D。
9、【考点】埃米尔·涂尔干答案:D
解析:
10、【考点】马克斯·韦伯答案:C
解析:C 选项: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 1882 年春就读于海德堡大学,专攻法律。A 选项: 奥古斯特•孔德是实证主义的权威代表。他是法国人。B 选项:塔尔科特•帕森斯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代表著作有《社会行动的结构》和《社会系统》。他是美国人。D 选项:赫伯特• 斯宾塞是英国著名资产阶级社会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综上可知,本题选择 C。
11、【考点】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反向社会化”的别称: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答案选择 C。
12、【考点】社会建构理论答案:B
解析:B 选项:社会建构理论认为,不存在客观意义上的社会问题,所谓社会问题是人们主观建构出来的,社会问题仅仅是人们对某种社会情况的界定过程的主观产物。A 选项:社会解组理论:社会问题就是由社会解组造成人们违背社会期望的一系列行为。C 选项:对于社会病理学来说,社会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都是人的社会化的失败,个人的社会化结果违背了 社会的道德期望。D 选项:价值冲突理论:社会问题,是一种被相当多的人认为是偏离于他们所持有的价值观念的社会状况。
13、【考点】库利和米德的自我理论答案:A
解析:米德将自我分为两个部分:“主我”和“客我”。(1)“主我”是每个人自发的、独一无二的“自然”特征,如在每个正常婴儿和儿童那里都有的无约束的冲动和欲望。(2)“客 我”是个人所想象的一套组织化的他人的态度,反映了法律、道德和共同体对个人的规范和 期待,是自我的“社会”部分。BCD 为干扰项,本题选择 A。了解: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14、【考点】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角色的分类:
D 选项为误导选项可直接排除,根据表格内容可知,答案选择 B。
15、【考点】毒品问题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偏差性社会问题的分类:
16、【考点】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角色的分类:
C 选项为误导选项,根据表格可知,答案选择 D。
17、【考点】有计划社会变迁的性质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有计划变迁的实质:
根据表格中关键内容可清晰区分其他选项,答案选择 D。
18、【考点】韦伯的生活风格理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韦伯提出的消费社会学理论:
A 选项为误导选项,可直接排除,根据表格可知,答案选择 C。
19、【考点】社会发展计划
答案:B
解析:本题为识记型知识点。社会发展计划是对社会发展总的方向、大目标、主要步骤与重 大措施的设想。ACD 为干扰项,本题选择 B。拓展:社会有计划地发展与变化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不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实行计划化,现代资本主义也有一 定的计划性。
20、【考点】中国城镇化的方针答案:A
解析:A 选项: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针对大城市社会问题严重、小城镇长期发展缓慢的状况, 于 1978 年提出“控制大城市,多搞小城镇”的城镇化方针。B 选项:1979 年,社会学的恢复重建标志着中国社会学正逐步走向成熟,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C 选项:1980 年 10 月, 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城镇建设方针。D 选项:中国自 1953 年开始实施国民经济建设的五年计划。从 1981 年起把“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改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表明计划工作比以前更加完善、更加提高、更加深入、细致和广泛了。
21、【考点】符号和语言的概念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符号的定义,需要区分好符号和语言的不同。符号指由一群人所共同认 可的、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象征。语言指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
流思想的工具,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
22、【考点】社区的功能答案:D
解析:社区的功能:(1)经济生活功能。这是社区的首要功能。(2)社会化功能。社区具有一系列的组织和设施,将社区共有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基本常识等传递给下一代社区成员,或者教育新移入的居民,使他们能够融入到社区生活中来。(3)社会控制功能。任何社区都会对其社区成员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施以某种形式的制裁,以督促人们遵守社会规范, 维护社区的社会秩序。(4)社会参与功能。社区可以向社区成员提供生活和交往的场所、设施和途径,帮助社区成员参与社区事务以及更大范围的社会事务,这就是社区的社会参与功能。(5)社会保障的功能。社区能形成以社会互助为核心的社会支持系统。综上可知,本题选择 D。
23、【考点】实验法的概念与类型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实验法的概念:
所以答案选择 C。
24、【考点】社会资本的涵义与研究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资本的概念。社会资本,指通过社会联系与社会关系所获取的资源。本 题选择 A,考生识记即可。拓展:社会资本是相对于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概念。布迪厄把资本划分为三种类型: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
25、【考点】定性分析答案:A
解析:本题为识记型知识点。定性分析的资料整理要经过审查、分类和汇总三个步骤。本题选择 A,考生识记即可。拓展:定性资料的主要来源有二:一是“实地源”,二是“文献源”。
26、【考点】冲突理论答案:C
解析:
本书只提到了《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所以 B 选项《社会理论的结构》排除,答案选择 C。
27、【考点】社会批判理论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社会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所主 张的理论道路。
根据表格可清晰区分其他选项,可知答案选择 A。
28、【考点】社会控制的类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内在控制的概念:
根据表格中内容可直接区分其他选项,答案选择 D。
29、【考点】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答案:B
解析:B 选项:初级群体又称作首属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如家庭、邻里、游戏伙伴等,都属于初级群体。A 选项:凡是成员感到自己与群体关系密切,对群体有强烈归属感的,就是内群体。C 选项:小群体是指那些规模较小、成员之间能够直接互动的群体。D 选项:次级群体又称作次属群体,是用来表示与初级群体相对应的各种群体,如学校、职业群体、社团等。
30、【考点】城市群研究答案:A
解析:破题点:“城市群研究、琼·戈特曼”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答案选择 A。
二、多选题(共 5 题,共 10 分)
31、【考点】现代学校教育的显功能答案:ACDE
解析:现代学校教育的显功能:(1)社会化的功能(2)社会选拔的功能(3)提高人口素质的功能(4)知识技术创新的功能。现代学校教育的潜功能:(1)建立未来人际关系(2)减小就业压力(3)社会控制的功能综上可知,本题选择 ACDE。
32、【考点】社会变迁的特点答案:BCDE
解析:社会变迁,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社会变迁的特点有:
33、【考点】“五脏六腑”说答案:BCD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学的建设中“五脏”的内容,“五脏六腑”是费孝通借用中医学的术语,比喻社会学的建设。五脏:(1)学会组织;(2)专业研究机构;(3)各大学的社会学系;(4)图书资料中心;(5)出版物。AE 选项为六腑内容,所以答案选择 BCD。
34、【考点】偏差行为的负功能答案:ABC
解析:1.偏差行为的负功能:(1)干扰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2)损害个人和社会的利益(3)减弱他人遵从规范的意愿(4)破坏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 2.偏差行为的正功能:(1)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社会规范(2)有助于加强社会团结(3)有助于社会预警(4)有助于促进社会进步综上可知,本题选择 ABC。
35、【考点】毒品问题答案:BC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偏差性社会问题包括的内容:
根据表格可知,答案选择 BCD。
三、文字题(共 7 题,共 45 分)
36、【考点】家庭与婚姻观念的变化
答案:家庭与婚姻观念的变化有:(1)性观念多元化。“谈性色变”的历史似乎已被人遗忘,中国人的性观念的转变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2)地位平等化。对家庭经济事务的处理和家政决策权的分配,最能反映夫妻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彼此间的相待态度。(3)行为理性化。在家庭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上,家庭成员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家庭利益至上的传统观念已经动摇。
37、【考点】社会变迁的特点
答案:社会变迁,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社会变迁的特点有:(1)必然性。社会变迁是社会运行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是不可抗拒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2)前进性。社会变迁总的趋势是前进的,即由低级向高级、落后向先进的方向运动。(3) 非直线式。社会变迁的具体道路并非直线式的,往往有曲折,呈波浪式的态势。(4)全面性。 社会变迁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是一种全面性的变化。
38、【考点】中国城市群的规划与演进
答案:(1)城市群形成过程的人为因素过大,行政干预过高,缺乏市场机制的自然发育期;
(2) 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依然受限于现存行政体制的束缚,彼此求大求全,缺乏产业分工,利益的矛盾和冲突易发,降低了整体和各自的效率和效益;(3)城市群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比重还不高,对全国城乡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拉动还有限;(4)城市群内部结构还不完善,大中小城市还比较少,缺乏连接中心城市与众多小城镇和广大农村之间的中间环节;(5)城市群空间分布不均衡,特别是人口和经济分布不协调,产业结构重叠严重等等。
39、【考点】当前中国社会流动的特点
答案:(1)社会流动模式发生重大改变。改革前与改革后,中国经历了两种社会流动模式:政治主宰型的社会流动模式和经济诱致型的社会流动模式。(2)社会结构从封闭迈向开放。
(3) 社会流动呈向上流动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结构也正经历着符合工业化国家发展趋势的高级化过程,表现为高层次的职业位置数量大幅增加。(4)当前,中国社会 流动仍然受制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带有明显的转型特点。(5)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中国 的社会流动正在表露出一些不利于社会开放、公正的消极趋向。
40、【考点】新中国成立以来五次大规模的社会流动
答案:(1)1949-1956 年,以对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尽心重塑为标志。(2) 1957-1965 年,多维二元身份体系之间的界限是相对确定的,跨越身份边界的流动十分困难。
(3)1966-1977 年,整个社会的社会流动严重偏离了正常轨道。(4)1978-1991 年,社会分化与流动模式发生初步转换。(5)1992 年至今,不同阶层所处的等级位序初步被确立起来。
41、【考点】影响中国社会流动的因素与机制
答案:一、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包括先赋因素与自致因素。就中国的现实情况而言,人们发 生何种的社会流动,大致受三个层面因素的影响:在宏观层面,受制于社会结构和国家的制度安排(如户籍制度);在中观层面,则依赖于工作单位和家庭;在微观层面,则取决于个人后天努力(如党员身份)。
二、社会流动的机制可以划分为:1、制度安排本身导致的社会流动。2、制度安排与先赋因 素、自致因素混合导致的社会流动。3、制度安排抑制先赋因素或自致因素而导致的社会流动。4、制度安排中的某些漏洞或偏向,被一部分社会成员利用而导致的社会流动。
42、【考点】家庭功能的变化
答案:(1)家庭功能的变化包括功能替代、功能外移、旧功能消失与新功能出现,以及家庭功能随着家庭生命周期的阶段性变化而发生的改变等。当社会发生变革时,家庭功能相对来说是最先随之变化的,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家庭的许多基本功能在发生着变化。
(2)经济功能弱化。(3)抚育和社会化的功能外移。(4)家庭的生育偏好开始改变。(5) 养老功能的挑战。
四、综合题(共 1 题,共 15 分)
43、【考点】影响中国社会流动的因素与机制
答案:
(一)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包括先赋因素与自致因素。就中国的现实情况而言,人们发生何种的社会流动,大致受三个层面因素的影响:在宏观层面,受制于社会结构和国家的制度安排(如户籍制度);在中观层面,则依赖于工作单位和家庭;在微观层面,则取决于个人后天努力(如党员身份)。
(二)社会流动的机制可以划分为:
(1)制度安排本身导致的社会流动。
(2)制度安排与先赋因素、自致因素混合导致的社会流动。
(3)制度安排抑制先赋因素或自致因素而导致的社 会流动。
(4)制度安排中的某些漏洞或偏向,被一部分社会成员利用而导致的社会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