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一)
位置:江苏自考网 > 模拟试题 > 管理类 > 社会心理学(一)

2022年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一)》预测题及答案

时间:2022-03-03来源:江苏自考网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化: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会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2、社会角色: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对在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3、第一印象:亦称初次印象,素不相识的两个个体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

  4、首因效应: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作用。最初出现的信息影响最大,称为首因效应。

  5、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6、人际关系: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

  7、利他: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任何回报的行为。

  8、侵犯:侵犯行为的简称。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侵犯是由侵犯动机引起的。

  9、从众: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俗称:“随大流”,即个体的意见与行为与群体中多种人相符合。

  10、家庭生命周期:这一概念反映了一个家庭从形成到解体的过程。

  二、填空(每小题2分,共10分)

  1、社会心理学经历了以下三个阶()、()、()。

  2、态度由以下三个成分组成:()、()、()。

  3、社会知觉包括四个方面:()、()、()、()。

  4、社会影响通过六种手段发生作用:()、()、()、()、()、()。

  5、人际沟通有以下四类:()、()、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是()

  A、需要B、动机C、兴趣D、理想

  2、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

  A、气质B、性格C、兴趣D、能力

  3、观察学习的提出者是()

  A、荣格B、华生C、斯金纳D、班杜拉

  4、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的是()

  A、荣格B、谢尔顿C、威特金D、霍兰德

  5、编制16人格因素问卷的是()

  A、艾森克B、卡特尔C、哈撒韦D、霍兰德

  6、以下能够测定12种人格特质的问卷是()

  A,艾森克人格问卷B、Y-G人格测试C、主题统觉测验D,卡特尔人格因素问卷

  7、不爱与人交往、有孤独感,动作显得缓慢、单调、深沉的特征属于()

  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

  8、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是()

  A、不可遏制型B、活泼型C、安静型D、抑郁型

  9、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

  A、认知能力B、操作能力C、社交能力D、模仿能力

  10、在比纳-西蒙智力测验中,每完成一个题目代表几个月的智龄?()

  A、l个月B、2个月C、3个月D、4个月

  四、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以下属于个性倾向性范畴的是()

  A、需要B、气质C、动机D、能力E、兴趣

  2、以下属于个性心理特征范畴的是()

  A、需要B、气质C、性格D、能力E、兴趣

  3、信念是()

  A、被意识到个性倾向性B、洞察事物的出发点C、判断事物是非曲直的准则D、具有自觉性和立性E、有认识、情感、意志构成的融合体

  4、一般能力是指()

  A,观察力B、记忆力C、思维力D、想象力E、注意力

  5、气质类型包括()

  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E、神经质

  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类的需要有()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归属和爱的需要D、尊重需要E、自我实现需要

  7、行为主义人格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A、荣格B、华生C、斯金钠D、班杜拉E、埃里克森

  8、以下属于投射测验的是()

  A、艾森克人格问卷B、罗夏墨迹测验C、主题统觉测验D、16人格因素问卷E、儿童统觉测验

  9、信度包括()

  A、再测信度B、等值信度C、分半信度D、内容信度E、效标关联信度

  10、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活泼型的特点是()

  A、强B、弱C、平衡D、不平衡E、灵活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化: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会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2、社会角色: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对在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3、第一印象:亦称初次印象,素不相识的两个个体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

  4、首因效应: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作用。最初出现的信息影响最大,称为首因效应。

  5、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6、人际关系: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

  7、利他: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任何回报的行为。

  8、侵犯:侵犯行为的简称。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侵犯是由侵犯动机引起的。

  9、从众: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俗称:“随大流”,即个体的意见与行为与群体中多种人相符合。

  10、家庭生命周期:这一概念反映了一个家庭从形成到解体的过程。

  二、填空。

  1、社会心理学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启蒙期 、 形成期 、 确定期 。

  2、态度由以下三个成分组成: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

  3、社会知觉包括四个方面:对他人表情的知觉、对他人人格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对行为原因的知觉。

  4、社会影响通过六种手段发生作用:强制、奖赏、威望、法权、参照、信息。

  5、人际沟通有以下四类: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三、单项选择题

  1、(C)2、(B)3、(D)4、(A)5、(B)

  6、(B)7、(D)8、(C)9、( C)10、(B)

  四、多项选择题

  1、(A、C,D)2、(B,C,D)

  3、(A,B,C,D,E)4、(A,B,C,D,E)

  5、(A,B,C,D)6、(A,B,C,D,E)

  7、(B,C,D)8、(B,C,E)

  9、(A,B,C)10、(A,C,E)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