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
位置:江苏自考网 > 模拟试题 > 医学类 > 温病学

自考《温病学》模拟试题:第十章

时间:2022-03-16来源:江苏自考网

  一名词解释

  1.冬月伏暑

  2.伏暑

  3.晚发

  4.轻法频下

  5.伏暑秋发

  二填空题

  1.伏暑邪郁少阳,治宜——,——,方用——

  1.伏暑湿热流连——阶段,可郁发白PEI;邪舍于营,热迫血分,亦可——。

  2.伏暑邪结肠腑,治宜导滞通下,——,方用——

  3.伏暑初起卫营同病,治宜银翘散加——,卫气同病,治宜银翘散去牛蒡子,玄参加——。

  4.伏暑初起,虽有当令时邪触发而见表证,其治疗也应——为主。兼以——。

  5.“长夏受暑,过夏而发者,名曰伏暑,霜未降而发者——,霜即降而发者则——,冬日而发者尤——。”

  6.“伤寒邪热在里,劫烁津液,下之宜-;此多湿热内搏,下之宜——。伤寒大便溏为——,不可再下;暑温病大便溏为——,必大便硬,慎不可用攻也,以粪燥为无湿也”

  三选择题

  A型题

  1.正式确立伏暑病名的著作是(C)

  A.《丹溪心法附余》

  B《和剂局方》

  C《证治准绳》

  D《医学入门》

  E《三时伏气外感篇》

  2“长夏受暑,过夏而发者,名曰伏暑”语出(A)

  A.吴鞠通

  B.雷少逸

  C.薛雪

  D.章虚谷

  E.叶天士

  3发病初起为表里同病,里热在气在营之分,且有暑湿郁蒸的温病是指(D)

  A.春温

  B.暑温

  C.湿温

  D.伏暑

  E.以上都不是

  4伏暑卫营同病治宜解表清营,方用银翘散加何药宜(E)

  A.生地、丹皮、玄参、大青叶

  B.生地、丹皮、栀子、莲子心

  C.杏仁、滑石、苡仁、通草

  D.香薷、厚朴、扁豆、黄连

  E.生地、丹皮、麦冬、赤芍

  5伏暑,证见寒热似疟,口渴心烦,脘痞,湿热午后较重,入暮尤剧,天明得汗诸证稍减,但胸腹灼热不除,苔黄白而腻,脉弦数,其治疗处方宜(C)

  A.黄芩汤

  B.黄连温胆汤

  C.蒿芩清胆汤

  D.青蒿鳖甲汤

  E.雷氏宣透膜原法

  6伏暑,暑湿郁蒸气分,兼积滞阻于肠道,其大便性状是(A)

  A.溏而不爽,色黄赤如酱

  B.纯利恶臭稀水,肛门灼热

  C.初硬后溏

  D.下利色黄热臭,肛门灼热

  E.大便色黑而易

  7伏暑,证见胸腹灼热,呕恶,便溏不爽,色黄赤如酱,苔黄垢腻,脉濡数,选择下列哪一项治法最宜(C)

  A.苦寒下夺

  B.咸寒软坚

  C.导滞通下,清热化湿

  D.宣通气机,清化湿浊

  E.以上都不是

  8发热夜甚,神昏谵语,漱水不欲咽,舌紫暗而润,其病机为(D)

  A.热入营分,营阴受灼

  B.热入营分,邪闭心包

  C.热入血分,淤热内阻

  D.热闭心包,血络淤滞

  E.以上都不是

  9证见发热夜甚,神昏谵语,漱水不欲咽,舌绛无苔,望之若干,扪之尚润,或紫晦而润,其治疗处方宜(E)

  A.犀角地黄汤

  B.清营汤合安宫牛黄丸

  C.桃仁犀气汤

  D.神犀丹

  E.犀地清络饮

  10伏暑热结阴伤证可见小便短少不利,其病机是(B)

  A.膀胱气化失司

  B.阴伤液涸,泉源枯竭

  C.肺气不宣

  D.湿阻小肠,泌别失司

  E.以上都不是

  B型题

  A.叶天士

  B.吴鞠通

  C.章虚谷

  D.王孟英

  E.吴坤安

  11提出“伏暑,暑温,湿温,证本一源”者是(B)

  12提出“长夏受暑,过夏而发者名曰伏暑”者是(B)

  13提出“晚发者,夏受暑湿之邪,留伏于里,至秋新邪引动而发”者是(E)

  A.邪袭肺卫

  B.阳明热盛

  C.卫营同病

  D.热郁胆腑

  E.邪遏卫气

  14伏暑初发的病证类型可见(C)

  15湿温初发的病证类型可见(E)

  16春温初发的病证类型可见(D)

  A.发生于秋冬季节

  B.发生于冬春季节

  C.发生于夏季

  D.发生于春季

  E.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17伏暑的发病季节是(A)

  18暑温的发病季节是(C)

  A.湿热证候

  B.温热证候

  C.暑湿证候

  D.燥热证候

  E.风热证候

  19伏暑病呈现(C)

  20秋燥病呈现(D)

  C型题

  A.发生于秋季

  B.发生于冬季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21伏暑的发病季节是(C)

  22暑温的发病季节(D)

  A.伏邪自发

  B.外感引发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23伏暑的发病是由于(B)

  24春温的发病是由于(C)

  A.卫分受病

  B.气分受病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25伏暑,初发的病证类型多见(C)

  26暑湿,初发的病证类型多见(B)

  K型题

  27伏暑初起发病轻重的因素是(A)

  1)体质因素

  2)证候类型

  3)发病迟早

  4)治疗是否得当

  28伏暑初发,其证型多见(C)

  1)气分证

  2)卫气同病

  3)营分证

  4)卫营同病

  29伏暑的病因是(B)

  1)暑热病邪

  2)温热病邪

  3)暑湿病邪

  4)湿热病邪

  30发病初起为表里同病,里热有在气在营之分,且有暑湿郁蒸与暑湿化燥之别的温病是(D)

  1)春温

  2)暑温

  3)暑温

  4)伏暑

  31伏暑的治疗原则包括(E)

  1)气分兼表宜解表清暑化湿,营分兼表宜解表清营

  2)表邪已解,暑湿郁于少阳气分,宜清泄少阳,分消湿热

  3)湿热挟滞而郁于肠腑,则须苦辛通降,导滞通便

  4)若暑湿完全化燥而进入营血,其治法与一般病邪入营血相同。

  四鉴别

  1.怎样鉴别伏暑与暑温

  2.怎样鉴别伏暑与湿温

  五问答题

  1.试述伏暑的病因病机

  2.伏暑病情的轻重与哪些因素有关

  3.伏暑的病机演变是怎样

  4.怎样掌握伏暑的诊断要点

  5.伏暑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6.伏暑邪结肠腑为何以轻法频下

  六病案分析

  鄂某女,19岁,工人,病历号14359

  患者7天前曾微有恶寒发热,疲乏无力,3天前去游泳回来,觉口干苦,吹冷水后,当晚有寒战高热,体温39.6度不降。1976年10月23日以高热待查入院。查体温39.8,身清,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全身皮肤未见皮疹及出血点,颈软,心界不大,心率120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两肺呼吸音正常,腹部平软,右上腹部有压痛,肝在右肋下可及,神经反射正常,舌苔白厚腻,脉象弦数。化验:白细胞7600/立方毫米,中性68℅淋巴32℅

  住院一周内,体温呈驰张热,最高39-40度,服退烧药后,体温降至正常,但2-3小时又上升39度以上。查疟原虫(-),肝功能;谷丙转氨酶165-284单位。肥达氏实验,入院后第五天查H1;80 O,甲,乙阴性;再隔四天查H1;320,O1;80,甲1:80乙阴性;再隔4天又复查,未见继续增高;血嗜伊红细胞直接计数2次均为220/立方毫米;胸片(-);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血培养: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尿及大便培养3次均为(-)

  在治疗上,一周内曾用过青霉素,四环素,链霉素,症状未见减轻,体温仍39.5而转入我病区,乃停用抗生素,亦未输液,单纯中医治疗。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夏月感受暑热或暑湿之邪发病,至冬令,外寒搏动而触发,病多较严重。

  2.是由暑热病邪或暑湿病邪郁伏发于秋冬季节的急性热病。以发病急,病情重,病势缠绵为特征。

  3.夏月感受暑邪,郁伏于内,不即发病,至秋冬时令之邪诱发,为伏暑另一名。

  4.一种攻下之法,因湿热积滞,胶粘滞着肠道,非一次重剂猛攻即能使病邪排尽,故须轻剂连续攻下,因势利导,方如枳实导滞汤

  5.夏月感受暑湿之邪即发病,至深秋霜降,复感时令之邪而发病,较冬月伏暑病情轻。

  二填空题

  1.清泄少阳分清湿热蒿芩清胆汤

  2.气分发斑

  3.清热化湿枳实导滞汤

  4.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杏仁滑石

  5.清泄里热透表

  6.少轻重重

  7.猛轻邪已尽邪未尽

  三选择题

  四鉴别题

  1.伏暑和暑温的鉴别要点是:一、两者均为感受暑邪而致病,但暑温系感邪即发,发于正夏之时,为新感温病;伏暑则为感邪内伏,秋冬始发,属伏气温病。二、两者初起表现有明显不同,伏暑初起必表里同病,见恶寒发热,头痛口渴,胸闷心烦等证。暑温则以阳明气分里热为典型表现,见有壮热口渴汗多,苔黄脉洪大等证。三、伏暑以暑湿蕴育气分为特征,表现为寒热起伏,午后转甚,晨起得汗稍减二胸腹灼热不除,缠绵难解,暑温则传变较快,病情较急,易见营血热盛,窍闭动风,津气欲脱等危重证候。

  2.湿温多发于夏末秋初,而伏暑的发病季节在深秋或冬季。湿温初起以湿郁卫分,气分为特征,无明显的里热见症,病变过程以脾胃为中心。伏暑初起虽有表证,但以暑湿内蕴气分,或暑热内舍营分的里热证为明显。

  五.问答题

  1.伏暑的病因是暑邪,即包括了暑热病邪和暑湿病邪两类。患者先感受暑邪,伏而不发,暑邪侵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决定于正邪两个方面的因素。邪正斗争的结果,有不病,即病、邪气隐伏过时而发三种可能。正盛邪轻,邪不敌正,邪退而不发病;正虚邪重,或正盛邪实,均可感邪即病;惟有邪气较微,正气较盛的情况下,邪微不足以致害,正气不足以抗邪外出,邪气得以潜藏,而不出现病状。但随着日的迁延,病邪断耗伤正气,加上外界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正邪双方逐渐发生变化,甚至失去平衡,导致病变发生而病状显然于外。总之,病邪因气虚而侵入人体,隐伏不发,进而耗损正气,降低了人体的防御机能,待秋,冬寒凉之气激发,便突然发动,这便是优暑的发病原理。

  2.病情的轻重与下列因素有关:

  1)与邪伏时间的长短相关。如吴鞠通说:“霜未降而发着稍轻,霜即降而发病着则重,冬日发病着尤重”

  2)与病发于气血部位有关。如俞根初说“邪伏膜原而在气分者病轻而浅,邪舍于营汤在血分者,病深而重。”

  3.伏暑的病机演变有以下三点:

  1)初发即见表里同病:伏暑必时令之邪所引发,故初病必兼卫分表证,或卫气同病或卫营同病。

  2)邪在气分:表证消失后,每多出现暑湿郁蒸少阳形如疟疾的见症。如传入中焦,可出现湿热困阻脾胃,或邪结肠腑证,其证治与暑湿,暑温大体相同。正如吴鞠通说“按伏暑,暑温,湿温证本一源,前后互参,不可偏执。“

  3)邪舍营分;初起卫营同病,表证消失后营分病机的发展趋势与其他温病邪在营分基本相同。惟易见热在心营而下移小肠,热闭心包而血络淤滞等证。

  4、1)有一定的经济界性,多发生于秋冬两季节。2)起病急骤,一病即见暑湿或暑热内伏的证候。发于气分的证见发热,心烦可,脘痞苔腻等;发于营分的证见发热口干,心烦,舌赤,无苔等。初起均兼有恶寒表证。3)有典型的临床表现,病程中若见但热不寒,入夜尤甚,天明得汗稍减,而胸腹灼热不除,大便溏而不爽,此多湿热夹滞,邪热郁于肠胃之候,这也是本病的特征之一。4)湿热流连气分阶段,可以郁发白PEI,若邪舍于营,热逼血分,亦可发斑。

  5暑的治疗早期即以清里热为着眼点,虽有当令时邪触发而见表证,也应清泄里热为主,兼以透表。里证有在气在营之分,其气分兼表者,则宜解表清暑化湿;营分兼表者,则宜解表清营。如表邪已解须苦辛通降,导滞通便,疏通湿热积滞。若暑湿化燥深入营血,或内闭心包或热盛动血,或引动肝风等,其治法与一般温病邪入营血相同。

  6伏暑邪结肠腑为湿热挟滞搏结之证,非阳明腑实证可比,故不宜用三承气汤苦寒下夺或咸寒软坚之法。若误投承气,以其行速,正气徒伤,湿热之邪仍然胶结不去,又本证为湿热夹滞肠道,非一次攻下即能使病邪排除,故需要连续攻下,但所用之制剂宜轻,因势利导缓消渐散,不宜重剂猛攻,此所谓“轻法频下”临床常见下后不久,邪气复聚,热势又作,大便再见溏而不爽者,此时可再行轻剂消导,泄热下行,总以胃肠邪尽,湿热积滞之证消失为度。

  六病案分析

  诊断:伏暑

  辨证:气营两燔

  分析:初起有寒热,舌苔白腻,脉象弦数,有湿热见症。继则寒战高热汗出形如疟状,目前但热不寒,口干唇燥,大渴喜凉饮,面赤,口苦粘腻,胸腹扪之灼热,大便日行一次,粘滞不爽,溲黄而热,脉象滑数有力,苔褐根部黄腻舌质红绛,证属伏暑,系夏令感暑湿之气,至秋复加新凉而发。观其病程变化,苔由白腻转为黄褐,乃暑湿化燥之象。身热面赤芦根唇燥,渴喜凉饮,乃暑热在气分之证。舌质红绛则又为暑热伏于营分之证。乃是气营两燔。

  治则:气营两清

  方药:玉女煎去熟地、牛膝加细生地、玄参方加味治之。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