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
位置:江苏自考网 > 模拟试题 > 医学类 > 温病学

自考《温病学》模拟试题:第十一章

时间:2022-03-16来源:江苏自考网

  一名词解释

  1.上燥治气

  2.中燥増液

  3.下燥治血

  4.外燥

  5.内燥

  二填空题

  1.我国医学史上首创“秋燥”病名的医家是——。论述秋燥的第一部专篇是——

  2.刘河间提出燥邪致病的病机是“——,——,皆属于燥”

  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指出燥邪为病的特点是“——”,《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指出燥邪为病的治疗原则是“——”

  4.燥病有内燥证,外燥证之分;内燥证多指——。外燥证指——

  5.秋燥一般分为温燥,凉燥两类,前者治宜——法。后者治宜——法。

  6.温燥典型的临床特征是初起除——外,必伴有——征象。

  7.俞根初在《通俗伤寒论》中指出秋燥伤阴的特点是:“先伤——,次伤——,终伤——”

  8.秋燥初、中、末期的治疗大法是“——”

  汪瑟庵认为,治疗燥证的方法甚简单,始用——,继用——,“燥证则惟喜,最忌——”

  9.秋燥的病变重心在——,所以临床上常见与——有关的证候。

  三选择题

  A型题

  1首创秋燥病名的医家是(B)

  A.刘河间

  B.喻嘉言

  C.叶天士

  D.吴鞠通

  E.俞根初

  2认为燥属火热的医家是(C)

  A.刘河间

  B.俞根初

  C.喻嘉言

  D.李东垣

  E.沈目南

  3认为燥属次寒的医家是(B)

  A.俞根初

  B.沈目南

  C.喻嘉言

  D.李东垣

  E.费晋卿

  4方书记载秋燥初中末三期的治疗大法是(D)

  A.上燥増液、中燥治气、下燥治血

  B.上燥治气、中中治血、下燥増液

  C.上燥増液、中燥治血、下燥治气

  D.上燥治气、中燥増液、下燥治血

  E.上燥治血,中燥治气,下燥増液

  5“燥证路经无多……始用辛凉,继用甘寒,与温热相似,但温热传至中焦,间有当用苦寒者,燥证则惟喜柔润,最忌苦燥,断无用之之理也”语出(E)

  A.喻嘉言

  B.吴鞠通

  C.王孟英

  D.刘河间

  E.汪瑟庵

  6下列秋燥的治疗方法中,哪项提法错误(D)

  A.邪袭肺卫,治以辛凉甘润

  B.燥干清窍,注意清轻宣透上焦气分燥热

  C.燥热化火,伤及肺阴,治宜清肺润燥养阴

  D.燥热化火,治以苦寒清热泻火为主

  E.肺胃阴伤,治宜甘寒滋润,清养肺胃。

  7证见发热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渴舌红苔白,右脉数大,方宜(C)

  A.银翘散

  B.桑菊饮

  C.桑杏汤

  D.清燥就肺汤

  E.翘荷汤

  8秋燥,证见耳鸣,目赤,龈肿咽痛,其治疗首选方剂()

  A.桑杏汤

  B.翘荷汤

  C.杏苏散

  D.白虎汤

  E.清咽汤

  9温病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胸满胁痛,咽干鼻燥,心烦口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而干,病机为(C)

  A.风热邪袭肺卫

  B.燥热邪在肺卫

  C.燥热化火,伤及肺阴

  D.燥热灼伤肺胃津液

  E.风温邪热壅肺

  10初起时喉痒干咳,继则因咳甚而痰粘带血,胸胁疼痛,腹部灼热,大便泻泄,舌红,苔薄黄,脉数,方用(A)

  A.阿胶黄芩汤

  B.桑杏汤

  C.清燥就肺汤

  D.葛根芩连汤

  E.宣白承气汤

  B型题

  A.发热

  B.腹满便秘

  C.微恶风寒

  D.咽干鼻燥

  E.时有神昏谵语

  11秋燥“邪在肺卫”与“燥热伤肺”的主要区别在前者(C)

  12秋燥“邪在肺卫”与风温“邪袭肺卫”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D)

  A.桑菊饮

  B.银翘散

  C.桑杏汤

  D.清燥就肺汤

  E.麻杏石甘汤

  13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口渴,鼻燥,苔薄白而干,治宜(C)

  14发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干鼻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苔薄白而燥,舌边尖红赤,治宜(D)

  A.轻清宣透上焦气分燥热

  B.清肺润燥养阴

  C.肃肺化痰,润肠通便

  D.清热止血,润肺清肠

  E.甘寒滋润,清养肺胃

  15阿胶黄芩汤的主要功效是(D)

  16翘荷汤的主要功效是(A)

  A.痰热留于包络,窍机不利而痴呆,失语,耳聋

  B.肠络受伤而便血

  C.身热不甚,干咳不已,口舌干燥而渴,舌红少苔

  D.肾阴耗伤而虚风内动。

  E.余邪未尽死灰复燃

  17秋燥后期,可见(C)

  18暑温后期可见(A)

  A.初起邪在肺卫

  B.病程中易伤津液

  C.初起即见津液干燥表现

  D.病变以脾胃为中心

  E.能化火化燥

  19秋燥为病的主要特点是(C)

  20湿温为病的主要特点是(D)

  C型题

  A.初起邪在卫分

  B.津气干燥症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21秋燥为哪项(C)

  22风温为哪项(A)

  A发热微恶风寒

  B口鼻唇咽干燥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23秋燥初起可见(C_

  24风温初起可见(A)

  A.桑杏汤

  B清燥就肺汤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25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苔薄白而燥,舌边尖红者,治宜(B)

  26身热不甚或无热,干咳不已,口舌干燥而渴,舌光红柔嫩者治宜(D)

  A痰热留于包络,窍机不利而后遗痴呆,失语,耳聋

  B风痰恋滞经络,筋脉失利而后遗手足拘挛,强直甚或瘫痪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27秋燥瘥后可见(D)

  28暑温瘥后可见(C)

  K型题

  29秋燥病的临床特点主要有(E)

  1)初起邪在肺卫时,即见津液干燥见症。

  2)病变重心在肺

  3)病情较轻浅

  4)病程中以邪伤肺胃阴液为多,较少转入下焦

  30秋燥的诊断要点是(A)

  1)多发生于秋令燥热偏盛季节

  2)除具肺卫见症外,必伴有口鼻咽唇等津液干燥征象

  3)病变重心在肺,病情轻浅

  4)以伤肺胃之阴为多,较易传入下焦。

  31秋燥邪袭肺卫和风温邪袭肺卫鉴别主要依据是()

  1)发病季节

  2)偏于肺卫

  3)伤津特征

  4)病情轻重

  32燥干清窍,其症可见()

  1)耳鸣目赤

  2)苔黄脉数

  3)龈肿咽痛

  4)干咳无痰

  33秋燥肺燥肠热,络伤咯血其症可见(

  1)喉痒干咳

  2)腹部灼热

  3)舌红苔黄

  4)腹痛泻泄

  四鉴别题

  1温燥与凉燥有何区别

  2桑杏汤、清燥就肺汤临床运用有何异同

  五问答题

  1.秋燥有哪些临床特点

  2.试述秋燥的病因

  3.秋燥的病机是什么

  4.秋燥的治疗原则是什么;治疗时应注意什么

  5.如何理解“上燥治气,中燥増液,下燥治血”

  6.治燥与治火有何不同

  六病案分析

  罗某,女,20岁,地质对工人。于1978年9月14日下午就诊。

  患者一周前开始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痰少而粘,鼻咽干燥,口微渴,曾在当地医院诊为感冒,(药用:复方阿司匹林,四环素,渴必清)经治疗,效果不显,诸证加甚。

  接诊时:发热(38.8)干咳五痰,咳时颜面红,两眼流泪,间有咳出带血粘痰,胸膈满痛,气逆而喘,口干唇焦,鼻咽干燥,似有火熏,渴欲饮水,烦躁不安,夜间呛咳甚,难以入睡,大便干结,二至三日一行,大便短赤,舌边尖红,苔黄而干,脉数。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为秋燥病初期的治疗大法。秋燥初起必先犯肺,治宜清宣肺燥,以肺主气而居上焦,治肺即是治气,故曰“上燥治气”

  2为秋燥中期的治疗大法。秋燥中期病多在中焦胃,此时燥热之邪损伤胃肠津液,治宜甘寒濡润之品,以滋养胃津,故曰“中燥増液”

  3为秋燥末期的治疗大法。时燥热之邪多损伤下焦肝肾之阴,治用甘寒,咸寒之品滋补肝肾之阴,即补益精血

  4指秋季外感时令之气。

  5指体内精血津液干枯之症

  二填空题

  1喻嘉言《秋燥论》

  2.诸涩枯涸干劲皴揭

  3.燥胜则干燥者濡之

  4体内津血干枯之证系秋季外感时令之气而致

  5凉润或清润温润

  6肺卫见症口鼻咽唇等津液干燥

  7肺津胃液肝血肾阴

  8上燥治气中燥増液

  9辛凉甘凉柔润苦燥

  10肺肺

  三选择题

  四鉴别题

  1.温燥和凉燥均是发生于秋天的外感疾病,其病变和表现有不少相似地方。他们的主要区别在于

  感邪不同。温燥感受的是热病邪,属温邪之一;凉燥感受的是凉燥病邪,近于风寒。

  证候有异。温燥初起,除津伤失润的燥象外,并表现有似风温初起,邪在肺卫的表热证候;凉燥初起,则除津伤失润的燥象外,并表现有似风寒在表的表寒证。

  治疗有别。温燥治宜凉润为主。初起,邪在肺卫,则宜辛凉甘润,代表方如桑杏汤;;凉燥治宜温润为主,初起,邪在肺表,则应辛开温润,代表方如杏苏散加减。

  2桑杏汤为辛凉甘润,轻透肺卫之剂;清燥就肺汤为清肺润燥养阴之剂。两者都有宣肺止咳,养阴润燥之功。

  前者用于邪在肺卫,以肺卫表热证为主兼津液干燥,病邪浅,病情轻,证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渴,舌红苔白,脉浮数。后者为邪在气分,肺经燥热化火,耗伤阴液,病较前者为重,证见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齿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苔薄白而燥或薄黄干燥。舌边尖红

  五问答题

  1秋燥初起,邪在肺卫,临床表现既有肺卫表证,又有津液干燥见症,如咽干,鼻干,咳嗽少痰,皮肤干燥等;本病变重心在肺,病情较轻,传变较少,以伤肺胃之阴者多,较少传下焦。

  2秋燥的病因是感受秋令燥邪。秋季气候有偏热,偏凉之不同,俞根初说:“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燥凉,较严冬风寒为轻。若久晴无雨,轻阳以曝,感之者多病温燥,此属燥热,较暮春风温为重”由此可见,燥邪有凉燥、温燥之分,以致病类型亦有凉燥,温燥之别。温病学所论的秋燥为燥热病邪所致之温燥。

  3秋燥的病机,以津液干燥贯穿始终。初起邪在肺卫,临床表现与风温肺卫证相似,但又见津液干燥证。肺卫邪气不解,燥热入里化火,津液干燥之象更为明显,伤肺则成肺燥肠闭;入营血可出现络伤咳血或气血两燔之证。失治误治或正气虚甚,亦可传入下焦肝肾而见肝肾阴伤证。

  4燥邪为病,最易伤津《内经》指出“燥者润之”“温者清之”所以秋燥的治疗原则是润燥清热,以滋润为主。邪在肺卫宜辛凉甘润,燥热伤胃宜甘寒养胃,燥热耗伤肠中津液宜増液润肠。

  燥证喜柔润,最忌苦燥,治燥宜甘寒濡润之品,禁辛温解表,忌淡渗分利,苦燥攻下。

  5上燥治气,中燥増液,下燥治血,是秋燥初、中、末期的治疗大法。所谓上燥治气是指肺,秋燥初起,燥热之邪首犯上焦肺,肺主气,治用辛凉甘润,清肺润燥,方如清燥就肺汤。中燥増液,秋燥中期,燥热之邪损伤胃肠津液,治用甘寒濡润之品。方如増液汤。下燥治血;秋燥后期,燥热之邪多损伤下焦肝肾之阴,治用甘寒,咸寒之品滋补肝肾之阴,即补益精血。方如三甲复脉汤。

  6燥性虽近于火,而又不同于火,所以治燥不同于治火,一般温病在化热化火之后,常用苦寒清热泻火之法,重在直折火势以救阴;而燥证则喜柔润,最忌苦寒,因苦寒有化燥伤阴之弊。因此,治火可用苦寒。治燥必用甘寒;火郁可以发,燥胜必用润;火可以直折,燥必用濡养。

  六病案分析

  诊断:秋燥

  辨证:肺胃阴伤,灼伤肺络,大肠失润

  分析:本病发于秋季,因“久晴无雨,秋阳以曝”感受燥热病邪而发病。《内经》云:“燥胜则干”本病初起,除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等肺卫见症外,还有咳嗽痰少,鼻咽干燥,口渴等津伤,干燥失润的表现。由于病情未能控制,燥热之邪化火,进入气分,病变重心在肺,并涉及胃与大肠,燥热伤肺,肺气失降,气机不畅,故咳嗽,气逆而喘,胸膈满痛;肺胃阴伤,故干咳无痰,口渴欲饮;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为燥热所伤,输布失常,肠失濡润,故大便干结。燥热灼伤肺络,故见咳出带血粘痰。又因呛咳甚,气血逆于上,故咳时颜面红,两眼流泪。燥热上扰清窍,故口干,唇焦,鼻咽干痛,似有火熏。

  治法:清热止咳,养阴润燥,佐以止血

  方药:清燥就肺汤加减

  太子参12g甘草5 g枇杷叶10g生石膏30g阿胶10g南杏10g麦冬12g胡麻仁10g桑柏皮10g侧柏叶12g每日2剂,上下午各一剂,连服2天。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