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伤寒论》章节习题及答案:二(10)
时间:2022-03-16来源:江苏自考网
(五)论述题
1.试比较白虎汤证和白虎加人参汤证的主症、病机和治法异同。
白虎汤证和白虎加人参汤症均可见发热,汗出,口渴,心烦讝语等症,病机均为无形邪热亢盛,充斥表里,属阳明热证,治法均取辛寒清热。白虎汤是基本方。白虎加人参汤证因里热炽盛,气津两伤,故症见舌上干燥,口渴甚,时时恶风,背微恶寒,脉洪大等,治法上兼顾益气生津,组方用白虎汤加人参。白虎汤证亦可因里热郁结,气机阻滞,而见肢厥,其主脉为滑脉。
2.白虎加人参汤证和猪苓汤证均可见渴欲饮水,其辨证要点和病机各是什么?
白虎加人参汤证见渴欲饮水,多伴有大热,汗出多,舌上干燥,时时恶风,背微恶寒,脉洪大等症,其病机是里热炽盛,气津两伤。猪苓汤证见渴欲饮水,多伴有发热,小便不利,脉浮,或有下利,心烦不得眠等症,其病机是气化失司,水气内停,与热互结,兼有阴伤。
3.猪苓汤证和五苓散证在主症、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有什么异同?
猪苓汤证和五苓散证均可见发热,脉浮,口渴,小便不利,下利,呕等症,病机均有气化失司,水气内停,治法均取利水为主,方药中均有茯苓,猪苓,泽泻。猪苓汤证为里有热,并兼伤阴,故口渴欲饮较为突出,并伴有心烦不得眠,舌红苔黄或少苔。方药中用滑石、阿胶以增加清热养阴利水作用。五苓散证为寒证,可伴有表邪未解,故口渴不欲多饮,甚则水入则吐,可伴有恶寒,舌淡或淡红,苔白腻或薄白腻。方药中用白术,桂枝,以取通阳利水,兼散表邪之功效。
4.如何区别运用白虎汤和调胃承气汤?它们的病机各有什么特点?
白虎汤和调胃承气汤均可用于阳明里实热证,白虎汤的适应症以发热汗出,口渴,脉滑或浮滑为主,其病机特点是无形邪热充斥于阳明经,充斥于表里内外。调胃承气汤的适应症以发热,腹胀满,大便硬,脉实为主,其病机特点是里热初结肠胃,虽热邪较盛,但有腑实结聚。
5.试析“阳明病,讝语发潮热,脉滑而疾”用小承气汤治疗的临床意义。
阳明病里热实证,燥结于腑,浊热上扰则讝语,日晡之时邪热不衰,正气亢奋与之激争,故见潮热,此等热结之证当用大承气汤攻下,但脉见滑而疾,其义有二:一是脉滑而不沉实,恐燥热结实尚浅,二是脉疾,提示正气有损,此二者均不宜峻下,故试投小承气汤以轻下。服药后如证情有好转征兆,说明药证相合,可再次攻下,如药后虚象迭出,药证不合,则不要再用攻下治。
6.试从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的组方配伍、功用的异同,阐述三方所主治证候的区别。
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中均用大黄,故均有攻下热实的作用,主治阳明腑实证,症见发热或潮热,心烦,腹胀满,大便难等。调胃承气汤中大黄配以大剂芒硝,辅以甘草,全方具有良好的通便泻热作用,且泻下而不伤肠胃,适用于阳明腑实燥热重而结聚较轻的证候,临床见蒸蒸发热,心烦较重,兼有腹胀满,大便硬等症。大承气汤中大黄配芒硝,并合以厚朴配枳实,全方具有通便泻热,攻积导滞的作用,适用于阳明热重,肠胃结聚亦重,症见潮热,心烦讝语,腹胀满痛,大便闭结等。小承气汤中大黄配以小剂量的厚朴、枳实,全方虽有泻下导滞的作用,但力量较轻,适用于阳明腑实轻证,症见微热,或潮热,微烦,大便硬等。
7.试析大承气汤用于攻燥屎时的辨证要点及注意事项。
大承气汤用于攻燥屎时的辨证要点有:烦躁,腹满痛,大便秘。但需注意'大便乍难乍易',提示有热结旁流,即使不属大便秘结亦宜攻下。还需注意:当发热不甚,腹满痛轻,或时轻时重时,要排除里虚寒湿证,此乃'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下。
8.试析大承气汤证见大便乍难乍易,喘冒不能卧等症的病机及临床指导意义。
大承气汤证见大便乍难乍易症,多伴有大便虽下而量少不爽,腹胀满痛,拒按等症,此属热结旁流,肠胃邪热结聚不下是病之关键。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故肠有邪结,腑气不通,导致肺气上逆,宣肃失司,而见喘冒不能卧。本病当从肠治,腑病得除,脏病自愈。
9.阳明病见有哪些证候时需急下?急下的理由和意义各是什么?
阳明病症见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大便难,或发热汗多等证候,需用急下法。因阳明里热炽盛,虽肠胃积聚症不甚严重,但已出现阴津损伤之征象,如不急下,恐致亡阴损阳。还有阳明病症见发汗不解,腹满痛,亦需急下,此乃腑实重证。燥热结滞之势迅疾,如不急下,恐邪气伤正,阴阳两亏,产生变证。故急下袪邪对疾病具有存阴防变,转危为安的意义。
10.试述大承气汤证见腹满的特征及其与虚寒性腹满的辨证鉴别要点。
大承气汤证见腹满症,其特征为:腹满持续不减,并伴疼痛拒按,潮热,心烦,甚则讝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燥,脉实等症,攻下后腹满等诸症缓解。虚寒性腹满的特征为:腹满时减,复如故,并併腹隐痛,喜温喜按,用攻下法症情不减反增。
11.麻子仁丸证的主证、病机、治法、药物组成是什么?
麻子仁丸证的主证是大便硬,小便数,腹无所苦;病机是胃热肠燥津亏;治法是泻热润肠通便;药物组成是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蜜。
12.茵陈蒿汤证的主证、病机、治法、药物组成是什么?
12.茵陈蒿汤证的主证是身黄(目黄、身黄)如橘子色,发热,无汗或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而尿色深黄,口渴,腹微满;病机是湿热蕴结,熏蒸肝胆,兼腑气壅滞;治法是清热利湿退黄;药物组成是茵陈蒿、栀子、大黄。
13.栀子柏皮汤证的主证、病机、治法、药物组成是什么?
13.栀子柏皮汤证的主证是湿热发黄之轻证,表现为身黄(目黄、身黄)如橘子色,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小便不利而色黄;病机是湿热相合,熏蒸肝胆;治法是清泄湿热退黄;药物组成是栀子、甘草、黄柏。
14.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的主证、病机、治法、药物组成是什么?
14.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的主证是发热,恶寒,无汗,身黄(目黄、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而色黄;病机是湿热内蕴,熏蒸肝胆,兼风寒束表;治法是清热利湿,解表散邪;药物组成是麻黄、连轺、杏仁、赤小豆、大枣、生梓白皮、生姜、甘草。
15.如何区别茵陈蒿汤证、栀子柏皮汤证与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的异同?
15.茵陈蒿汤证、栀子柏皮汤证与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均是湿热发黄,均以身黄如橘子色、目黄、小便不利色黄为主要临床表现。但茵陈蒿汤证湿热较重,兼腑气壅滞,证见发热甚而腹满,不大便;栀子柏皮汤证热重湿轻;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是湿热内蕴,兼表邪未解,故有恶寒,无汗,或身痒等症,多见于发黄早期。三方均取清利湿热以退黄,但茵陈蒿汤清利之功较强,并兼通腑泄热;栀子柏皮汤清利之功较弱,以单纯清泄湿热见长;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清利之功最弱,但兼有解表发汗散邪功效。
16.湿热发黄与寒湿发黄有什么区别?
16.湿热发黄与寒湿发黄均有目黄、身黄、小便黄等,但湿热发黄表现为黄色鲜明,为热实证,证见发热,口渴,腹满,便秘,舌红苕黄腻,脉滑数或弦滑数等;寒湿发黄表现为黄色晦暗,为虚寒证,证见腹满时减,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脉迟弱等。两者均以湿邪内蕴为病机关键,利湿祛邪为首要。湿热发黄可辅以清热泻实;寒湿发黄可辅以温中散寒。并均可兼用疏肝利胆,以提高疗效。
17.阳明蓄血证的主证、病机、治法、方药是什么?
17.阳明蓄血证由阳明热证与蓄血证组成,主证是发热,消谷喜饥,健忘,黑便,脉数;病机是阳明邪热与宿瘀相结;治法是泻热逐瘀;方用抵当汤,药物组成是水蛭、虻虫、桃仁、大黄。
18.阳明蓄血证与太阳蓄血证有哪些异同?
18.阳明蓄血证与太阳蓄血证均属蓄血证。太阳蓄血证,为太阳之邪不解,随经入腑,热与血结于下焦,以致出现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阳明蓄血证,为阳明邪热与久有之瘀血相结于肠内,心神失养,故见喜忘,大便虽硬而易出,其色必黑。太阳蓄血多为“新瘀”,而阳明蓄血为“本有久瘀血”,也即内有“宿瘀”。两者成因和临床表现虽有差异,病机均为邪热与瘀血相结,故治疗均用抵当汤。
19.阳明病出现哪些症状不可攻?其机理是什么?
19.外感病出现呕吐频繁,兼见阳明证的不可攻下,可以是太阳阳明兼病致呕,因太阳表病不解,里证不急,不能误下;若是阳明里热致呕,病位偏上,在胸膈胃脘而不在腑,且病势向上,不可逆势而攻下;若是少阳阳明兼病致呕,病机与阳明热实结于腹部不同,少阳有禁下之戒,故不可攻下。阳明病,出现心下硬满,不可攻下,表现为只是心下硬满而不痛,且无腹部见症,说明病位偏上,由无形邪热聚结,气机受阻不行所致,尚未入腑成实,故不可攻。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下,面合色赤是无形邪热郁于阳明经表所致,尚未成腑实,故不可攻。此外,阳明病兼有发热恶寒等表邪的不可攻下,当先治表证,若误下则表邪内陷而证情变得复杂难治。阳明病表现为不能食等胃中虚冷的也不可攻下,虚寒之证禁用下法,故不可攻下。
20.如何区别蜜煎证、麻子仁丸证、承气汤证的证治异同?
20.蜜煎证、麻子仁丸证、承气汤证均以大便秘结为主证。蜜煎证病机是津液内枯,肠道干燥,证见燥屎近于魄门,排便困难,用蜜煎滋阴润肠,外导通便;麻子仁丸证病机是胃强脾约,胃热肠燥,证见小便数,不大便十余日无所苦,用麻子仁丸泻热润肠通便;承气汤证病机是热实内结,燥屎阻滞,证见便秘,腹痛拒按,潮热,谵语,身然汗出等一派阳明里实证,用承气汤峻下热实,荡涤燥结。